2025西方经济学在职博择校“躲坑”秘诀
发布时间:2025-04-15 13:27:12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收到很多在职朋友的私信,"2025年想读西方经济学在职博士,到底哪些学校值得选?"作为经历过在职考博的“上岸人”,我整理了最新择校别上当门道。先说重点,今年有3所985院校新增招生,但其中1所暗藏大坑!
首先看北京地区,清北人三巨头里,人大今年新增"数字经济方向",学费维持12.8万/3年。别忘了,北大今年取消周末班,改为每月集中授课5天,上班族要慎重考虑时间成本。
上海交大和复旦依然保持"双导师制",但新增要求,需提供近3年参与经济类项目的证明。这里有个小窍门,企业内审报告、市场调研方案都能作为佐证材料。
最让人意外的是西南某211院校,表面上写着"免试入学",实际上要收6.8万"课程研修费"后才安排导师双选会。去年就有学员踩坑,交了钱才发现导师名额已满。
建议重点关注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这两所不仅保留周末面授+直播的混合模式,还新增了论文预审服务。特别是武大,今年与省社科院联合培养,学员可参与真实经济政策研究项目。
学姐提醒三个关键时间节点,3月15日前要完成研究计划书,6月底公布导师匹配结果,9月入学后30天内可无条件转导师。建议提前联系在读学长,了解各导师的真实带教情况。
西方经济学在职博士导师红黑榜
【黑榜避雷攻略】
1. "消失的X教授"
某高校知名大牛,但带在职博士完全是放养模式。学生戏称"三年见导师的次数比见流星还少",开题报告邮件已读不回是常态。最坑的是临近毕业突然要求换研究方向,理由竟然是"这个领域我不感兴趣了"。
2. "项目收割机Y老师"
挂着西方经济学的名头,实际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组里在职博士清一色被安排去给EMBA班代课、帮企业写可行性报告,美其名曰"实践教学"。有师兄读了四年,论文才写到第二章,倒是帮导师公司做了二十多个商业计划书。
3. "理论复读机Z教授"
坚持用1980年代的教材讲课,把哈罗德-多马模型讲二十遍都不带更新案例的。学生但凡用点新计量方法就被批"花里胡哨",开组会永远在争论"凯恩斯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想搞点创新研究?门都没有。
选导师划重点,
1. 扒拉导师近五年的论文,看研究方向是否稳定
2. 找在读学长姐喝咖啡,重点问"导师凌晨两点会不会回邮件"
3. 脸皮要厚,直接问"您带在职博士的平均毕业年限"
4. 警惕开口就谈"我的资源多么厉害"的导师,多半要你资源置换
在职读博就像组队打副本,选对导师相当于有个神队友。那些满嘴"学术理想"却连你工作性质都不问的导师,建议直接绕道。毕竟咱们既要搬砖又要搞研究,实在没空陪老爷们玩情怀游戏。
上一篇: 2025在职博士招生,这三类人优先
下一篇: 南师大在职博士报考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