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法律非全日制博士,毕业是个“硬骨头”吗?
发布时间:2025-08-25 10:47:10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天津大学的法律非全日制博士,想毕业啊,还真的不算是会很简单。就拿2023年来说,整体毕业率才18%。简单来看的话,一百来个博士生里,能顺顺当当毕业的,连二十个都不到。
主要也是源于当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博士,毕业要求几乎没差。
都得闯过课程、论文、发表这几关。
本来在职的学生就得兼顾工作,这么一来,难度直接翻倍了。
读法律专业的博士,想毕业的话。
核心期刊的论文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就像《法学》这种核心期刊。
不光要求论文字数在一万六到两万四之间。
还得经过严格的匿名审稿。
要是三个月没消息,才能换个地方投。
对在职的同学来说,白天在律所或者机关处理正事。
晚上还得熬夜查文献、改论文,这都是常有的事。
想写出达标的好论文,真得挤时间下苦功才行。
论文这关,更是难上加难。
法律博士的论文,既得有理论深度,还得结合实际。
字数通常少不了。
而且天津大学向来以“严把质量关”出名。
论文盲审那是一点不含糊。
虽说整体盲审通过率在75%到90%之间。
但落到法学这种讲究逻辑严谨的学科。
评委们对细节的要求特别高。
有同学说啊,光是参考文献的格式。
就改了十好几次。
更别说论点论证上的打磨了。
要是盲审没过,最多就两次延毕机会。
每次半年时间。
那压力,想想都头大。
但想跟导师深入交流,得提前很久预约。
学术讲座、读书会大多安排在工作日。
在职同学要么请假去,要么只能看回放。
参与感差了不少,积累学术人脉也更难。
不过话说回来,非全日制博士也有自己的优势。
法律实务经验能帮他们选到更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比如有人结合工作中的环境纠纷案例,研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问题。
反而更容易做出有价值的成果。
而且学校和导师也理解在职学生的难处。
不少导师会建议把工作项目和博士研究结合起来,让两者互相促进。
想顺利毕业,得有实打实的策略。
有学长总结出“三多”经验:多利用线上资源,趁午休或睡前看学术直播、查论文。
多主动联系导师,哪怕不能见面,也要定期发邮件汇报进展、请教问题。
多和同学组队,不同单位的法律从业者一起讨论,能碰撞出不少新思路。
还有人把单位的案例数据用到论文里。
既解决了研究素材问题,又让论文更接地气。
这也是在职博士的独特优势。
当然,毕业难也意味着学位含金量高。
天津大学法学院复建没多久就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拿到B+。
法学专业排名全国前8%。
这样的学术实力背书,让博士学位很有分量。
但大家报考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份压力。
要是工作太忙、学术基础又薄弱,很可能陷入“延毕-焦虑-更难毕业”的恶性循环。
上一篇: 2025天大博士申请诀窍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