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在职博士,这三类人慎选!

辽宁中医药大学在职博士,这三类人慎选!

发布时间:2025-03-22 15:54:32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最近收到不少同行私信,"在社区医院工作5年了,想报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在职博士到底值不值?"作为带过三届在职博士班的“懂行的人”,今天说点大实话。

先说说适合读的两种情况,一是单位明确要求博士学位才能晋升副主任医师的,去年我带的学生里就有3位因为这个原因咬牙读下来的;二是家里开诊所需要镀金的,我们班有个同学读完博士直接把诊所改成了"XX博士中医馆",挂号费直接翻倍。

但下面这三类人我劝你三思,

1. 指望读博期间脱产学习的别来,去年有个学员以为能请长假,结果被导师当面训"在职读博不是带薪休假"

2. 单纯想混文凭的慎入,现在盲审越来越严,去年全校有12%的在职博士论文被毙

3. 40岁以上的要慎重,我亲眼见过45岁的师姐答辩时被专家问"您这个年纪还折腾啥"

再说说时间成本。看起来是3年学制,但实际平均要4-5年才能毕业。每周至少16小时学习时间,赶上值夜班的话,凌晨两点改论文是常态。去年有个急诊科大夫,三年白了大半个头。

最现实的是费用问题。虽然官网上写着3.8万/年,但加上往返沈阳的交通、住宿,还有必不可少的学术会议开销,三年下来基本都要15万起步。不过有个好消息,中医药系统的职工可以申请专项补助,最高能报60%学费。

建议真想读的人,先做三件事,找人事科确认晋升政策、跟导师面谈研究方向、查查自己近三年的排班表。去年我们科有个护士长就是没提前沟通,选了个要天天做动物实验的课题,现在还在实验室喂小白鼠呢。

辽宁中医药大学在职博士,这三类人慎选!

在职博士延期毕业的六大常见原因

很多在职博士读着读着,突然发现“毕业怎么这么难”?明明已经挤时间做研究、写论文了,可还是卡在说一千,道一万一步。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让在职博士“拖更”的常见原因,帮大家避坑。

一、时间根本不够用

在职博士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没时间”。白天上班忙项目、开会,晚上回家可能还要处理家庭琐事,真正留给论文的时间少得可怜。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每天只能腾出2小时搞学术,周末再加班加点,但碰到单位临时任务或家里有事,计划直接泡汤。更扎心的是,有些实验或调研需要连续投入时间,碎片化学习根本搞不定。

二、论文方向总在“变变变”

一开始选题觉得挺合适,结果做到一半发现数据难收集,或者导师突然建议换角度。比如有位朋友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结果当地政府调整了统计口径,之前的数据全用不上,只能重新设计框架。还有些人工作领域和论文方向关联不大,两边一拉扯,进度直接停摆。

三、导师“神隐”,沟通全靠运气

在职博士和导师的联系往往比较松散。有些导师带的学生多,回复消息慢;有些导师研究方向和学生选题不匹配,给不出具体建议。有人吐槽,“每次找导师都得提前两周预约,见面聊半小时,回去还是一头雾水。” 如果遇上导师调动或出国访学,指导就更难跟上了。

四、单位不支持,两头受气

不是所有单位都鼓励员工读博。有人偷偷备考,入学后也不敢声张,怕领导觉得“心思不在工作上”。等到论文需要请假做调研时,领导一句“最近项目紧,过段时间再说”,直接拖慢节奏。更糟的是,有些单位明确要求“读博期间不得影响工作”,逼得人只能熬夜赶进度。

五、卡在“发表论文”这一关

现在很多高校要求博士毕业前发够核心期刊论文。在职博士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学术写作训练少,投稿容易被拒。有位工程师朋友诉苦,“解决实际问题我在行,但把成果写成学术论文,审稿人总说创新点不够。” 加上期刊审稿周期长,等录用通知等到心焦。

六、家庭压力比想象中大

读博头两年可能还能靠热情撑着,越往后家人的耐心越被消磨。比如孩子上学要辅导、老人生病要照顾,自己却关在书房查文献。有位宝妈学员说,“孩子问我‘妈妈你怎么天天对着电脑’,心里特别愧疚。” 长期的压力下,很多人被迫放慢节奏,先顾好生活再说。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些,别慌。试试把大目标拆成周计划,哪怕每天只写500字;和导师沟通时提前准备好问题清单,提高效率;单位那边不妨坦诚沟通,争取弹性工作时间。记住,慢一点不代表失败,调整好节奏才是关键。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电脑版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