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在职博士“防坑”攻略,这3个专业最吃香,2类人千万别凑热闹
发布时间:2025-04-18 11:43:10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在医疗圈子里,不少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都在打听在职博士的事。要说重庆医科大学作为西南地区医学教育的扛把子,他们的在职博士项目确实挺有说头。去年我帮科室主任整理报考材料时,把重医的招生简章翻了个底朝天,今天就跟研友们儿唠唠实在的。
先说重点,2024年重庆医科大学在职博士招生专业主要有三个王牌方向。第一个是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这个适合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特别是想晋升副高职称的。第二个是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这两年突然火起来,很多搞医疗设备研发的都盯着。第三个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疫情过后各地疾控中心都在抢人才,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特别吃香。
这里有个坑得提醒大家,别看专业名称差不多就往里冲。去年我们医院有个麻醉科的同事,非要去报生物医学工程,结果发现课程里全是医疗影像算法、生物材料这些跟他八竿子打不着的内容,现在天天熬夜补数学基础课。所以说,选专业不能光看名字唬人,得仔细研究课程设置和导师研究方向。
再说说报名条件这个坎儿。重医在职博士有个硬性规定,必须要有规培证!这个卡掉不少人。去年有个从私立医院跳槽过来的主治,工作十年了就是没规培证,对了连初审都没过。另外要注意的是,报考临床专业的必须要有执业医师证,而且注册范围要和报考专业对口,这个很多人容易栽跟头。
学费方面,今年临床医学专业学费涨到3.8万/年,生物医学工程3.5万,公共卫生专业3.2万。这里有个省钱妙招,如果单位同意报销学费,记得提前开好《定向就业培养协议》,这个材料晚交了可要自己掏腰包。
对了给两类人泼泼冷水,第一类是刚考下主治职称没满3年的,重医明确要求报考者要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第二类是纯粹为了镀金的,现在博士毕业越来越严,去年有个师兄的毕业论文被盲审挂了三次,对了延毕两年不说,还耽误了职称晋升。
重庆医科大学在职博士毕业难度实测,六年没毕业的人踩了哪些坑?
一同事在重庆某三甲医院工作了十几年,当初抱着"拿个博士学位镀金"的心态报了重庆医科大学的在职博士。他以为和以前的在职硕士一样,"周末抽空上上课,说一千,道一万随便写篇论文就能毕业"。结果第一年就被现实打脸——课程考试根本不放水。组胚、病理生理这些基础课的老师我就直接说,"甭管你在职不在职,试卷难度和全日制一样。"一同事连着挂了两门重修,光补考就耽误大半年。
更扎心的是中期考核。同批有个搞临床的师姐,以为平时病例报告写得多就能轻松过关,结果专家组的提问全是分子机制和实验设计,当场被问得哑口无言。后来才知道,重医现在的中期淘汰率接近30%,很多在职博士就卡在这一关。
二、导师放养比严管更可怕?
李医生选了位"大牛"导师,想着大树底下好乘凉。结果三年见了导师不到五次,每次都说"你自己多上点心"。做实验要蹭实验室,结果发现重医的实验资源优先保障全日制生,在职博士排个电镜要等两个月。好不容易憋出篇论文,投了三次都被拒,编辑直言,"数据量连硕士论文都不如。"
反观隔壁王护士长就聪明得多。她专门挑了刚带完两届博士的副教授当导师,虽然名气不大,但手把手教她改标书、联系合作实验室。导师甚至把自己还没发表的实验数据分了一部分给她,对了三年半就发了篇5分+的SCI。
三、你以为时间管理就是少睡两小时?
儿科主任刘姐的故事最典型。她每天查完房就躲值班室看文献,周末全泡在实验室,孩子中考都没顾上。结果第六年预答辩时,专家一句话把她问懵了,"你这研究方法和五年前的硕士论文有什么区别?"原来她光顾着赶进度,完全没关注学科最新动态。
重医图书馆的老师透露,延期毕业的人里80%都栽在创新性不足。有个麻醉科的师兄更离谱,开题时用了十年前的技术路线,中期考核直接被要求换题。后来重做了两年动物实验,现在头发都白了一半。
四、发论文的隐形门槛比明面规定高得多?
学校文件写着"发篇核心就能毕业",但真正操作起来完全是另一回事。呼吸科的陈医生现身说法,他按着最低标准投了篇中文核心,结果导师看都没看就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没SCI你去人才引进都没人理。"后来硬着头皮补了半年实验,多花了三万块检测费,才勉强够着3分期刊的边。
还有个潜规则很多人不知道——课题组内部的论文署名规矩。检验科的小周辛辛苦苦做了半年实验,结果论文一作被导师安排给了新来的博士后。导师原话是,"人家要评职称,你反正有编制不急。"这一拖又是大半年。
五、那些卡着六年期限毕业的人做对了什么?
1. 选导师要"门当户对",别光看职称,重点打听导师三年带的学生毕业速度。有个急诊科主任专门找刚升博导的年轻老师,结果两人合作发了两篇二区,四年就拿了学位。
2. 把开题报告当结婚证来慎重,口腔科的老王开题前跑了三个月图书馆,把近五年相关方向的博士论文全看了一遍。预答辩时专家都说,"这个切入点我们都没想过。"
3. 实验数据宁多勿少,搞影像的小刘每次做PCR都多跑三组重复,后来论文被质疑时,Supplementary material里二十多组数据直接把审稿人看服了。
4. 提前半年查重降重,有个心内科的师姐用知网查重8%,结果学校机检时冒出个没听过的数据库,查重率飙升到18%。后来花了两个月逐句改写,差点错过送审截止日。
重医的博士毕业系统里,每年都有几十个超期账号被冻结。看着同批的全日制生早就毕业升了副高,这些"老博士"只能苦笑着继续改论文。有位延了四年的师兄在实验室墙上贴了句话,"今天偷的懒,都是明天流的泪。"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