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大在职博,这三类人慎选
发布时间:2025-03-19 13:44:32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医生朋友最近都在问,南医大在职博士到底该不该读?"在南京某三甲医院工作的张医生边翻着招生简章边说。作为深耕医学教育领域8年的从业者,我建议先看三个硬指标。
首先看职业规划。如果未来5年计划晋升副主任医师,南医大的在职博士确实能加分。但要注意,该校临床医学博士要求连续3年每月至少4天面授,这对急诊科、ICU等科室的医生来说,值班调休会非常困难。去年就有两位骨科医生因无法保证出勤率中途退学。
其次看经济承受能力。南医大在职博士学费分年度缴纳,三年共计12-15万,这还不包括住宿交通、科研实验等隐性成本。更现实的是,很多医院不再全额报销在职读博费用,某省级医院去年开始只补贴30%。
最关键的是科研基础。该校要求博士毕业前必须发表2篇SCI论文,其中1篇影响因子≥3。这对于平时工作忙、离开实验室多年的临床医生来说压力巨大。去年毕业的46名在职博士中,有11人因论文不达标延迟毕业。
但适合读的情况也很明显,一是教学医院的带教医师,既有时间弹性又能接触科研资源;二是行政岗的医疗管理人员,学历提升对职称评审直接有利;三是基础医学研究人员,实验室资源可以共享。
建议有意向的医生先做三个测试,1.用知网查近三年导师带教情况;2.计算每周能保证10小时学习时间;3.咨询本院人事科最新晋升政策。毕竟在职读博是场持久战,去年调查显示,能按时毕业的在职博士不足60%。
(结尾部分)
在职博士延期毕业的六大原因
在职博士延期毕业 这些坑你可能也踩过
最近在高校论坛看到个热帖,三十多岁的小研第五次提交博士论文又被退回。作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他读在职博本来想镀个金,没成想卡在毕业关口三年没动静。这种情况还真不是个例,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在职博士延毕那些事儿。
一、时间总是不够用
我认识个在银行当高管的师兄,每天雷打不动七点打卡,晚上加班到十点是常态。他那论文开题两年了,电脑里的文档还停留在目录页。学校要求的田野调查根本抽不出整块时间,去年好不容易攒了十天年假去调研,回来还被领导谈话说耽误项目进度。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很多单位表面上支持员工深造,真到干活的时候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特别是年底考核季,改论文?能保住全勤奖就不错了。
二、论文比想象中难搞
去年帮朋友整理过数据,他们课题组八个在职博士,有六个卡在实证分析阶段。有个大姐做教育研究的,光收集中小学的调研数据就花了两年半。等她好不容易凑够样本量,当初的理论框架又被新出的政策推翻了。
学术门槛这几年确实水涨船高。十年前可能发篇普刊就能毕业,现在不少学校硬性规定要两篇C刊。对天天跑业务的职场人来说,既要维持学术敏锐度又要应付工作,确实强人所难。
三、钱包遭不住
在深圳认识个工程师,他算过读博期间的开销,每年学费三万二,往返机票住宿费一万八,加上请导师团队吃饭送礼,四年下来少说二十万打底。去年他媳妇生孩子,差点就想放弃学位了。
这还是没算隐形成本。像我们学校规定博士期间必须参加三次学术会议,每次至少请假三天。对于按绩效拿奖金的人来说,这些时间成本都是实打实的损失。
四、导师放养是常态
有个在国企的朋友吐槽,他导师手下带着二十几个学生,每次微信问问题都得等三四天回复。最离谱的是有次把论文发过去,两个月后才收到批注,打开一看就五个字,"再改改框架"。
在职博士在导师那确实不占优势。比起全日制学生天天在实验室泡着,咱们这种"周末学生"很难进入核心课题。有些导师干脆把在职生当编外人员,关键数据不给碰,核心项目不让参与。
五、家里突发状况多
邻居家女儿前年刚开题,她妈就中风住院了。三十来岁的人,白天上班晚上跑医院,周末还要去学校上课。坚持了半年实在扛不住,只能办休学。等家里安顿好再复学,同届的都毕业两年了。
中年人读博最怕这种变故。孩子升学、父母生病、职场调动,随便哪个插曲都能打乱学习计划。偏偏这些事情不是说避开就能避开的。
六、毕业要求年年涨
某985高校的朋友说,他们专业2018届只要发篇北大核心就能答辩,到2022届直接要求两篇SCI。还有个学教育管理的,开题时学校还没强制要求实践案例,临毕业突然新增必须提交三个落地项目证明。
现在很多学校实行末位淘汰,每年卡通过率。在职博士本来在学术资源上就吃亏,遇到政策变动更是雪上加霜。有些导师也明说,同等条件下肯定优先保障全日制学生毕业。
说这些不是劝退想深造的朋友,关键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打算读在职博的话,最好先和单位敲定学习时间,找导师要往届生的联系方式摸清毕业难度,经济上至少留出50%的预算弹性。别像小研那样,钱花了时间搭进去了,对了卡在毕业门槛上进退两难。
上一篇: 南医大博士进高校当老师,需要哪些条件?
下一篇: 南医大非全博士避坑攻略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