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非全博士报考“躲坑”攻略,“懂行的人”分享真实录取难度
发布时间:2025-04-22 12:31:08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大连医科大非全博士是不是特别好考",作为带过三届考生的老学长,今天说点掏心窝子的话。我明告诉你,想混文凭的趁早绕道,但踏实准备的普通考生确实有机会。
先看硬指标,去年临床医学方向招了28个非全博士,报名系统显示有174人提交材料。这比例看着吓人,其实初筛就淘汰了1/3材料不全的。真正进笔试的89人里,对了有21个是本校硕士毕业的,这个细节很多人都没注意到。
笔试考英语和专业综合两门,英语难度比考研略高。去年真题里出现了不少医学文献翻译,建议重点看《柳叶刀》近三年的摘要。专业考试最大的坑是以为只考报考方向内容,其实必考20%的基础医学知识,好多考生都栽在这部分。
面试环节有三个隐藏关卡,1)临床经验展示要带实物资料,有个考生带了参与过的手术录像,直接加了印象分;2)科研设想必须结合导师研究方向,去年有个报肿瘤学的考生大谈骨科课题,直接被pass;3)值班时间协调,有主治医生因为排班问题被建议转报其他院校。
说几个真实案例,普外科张医生考了三年,去年把研究计划改成"微创技术在肝胆手术中的应用",刚好对应导师的新课题,笔试成绩刚过线也被录取了。相反,心内科李医生笔试前三名,但面试时说不清如何平衡工作与科研,对了遗憾落选。
给2024年考生的实用建议,
1. 提前6个月联系导师,不要群发邮件
2. 工作证明要注明"支持在职深造"
3. 准备3个不同时长的自我介绍(1/3/5分钟)
4. 带单位推荐信能加5-10分附加分
5. 复试穿白大褂比西装更合适
学姐提醒,今年新出了规培与博士联培政策,报考消化内科、影像诊断这些紧缺专业的,录取概率可能会提高15%左右。千万别信"“抱过”"机构,去年就有考生花8万买"真题",结果全是过期资料。
大连医科大学非全博士每月要去学校几次?
不少在职人员想读博提升自己,又担心时间安排不过来。大连医科大学的非全日制博士项目这几年关注度挺高,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每个月到底需要跑几趟学校”。这里结合往届学生的实际经验,把真实情况一次性说清楚。
一、课程阶段,集中学习为主
非全博士的课程安排和全日制不同。大部分专业第一学年有集中授课期,比如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向,通常每两个月到校一次,每次连续上课4-5天。像去年公共卫生专业的张同学就说,“我们上半年主要是线上理论课,重要的实验操作和专题研讨才需要到校,平均下来两个月去一次完全能安排开。”
二、科研阶段,按导师要求灵活调整
进入论文阶段后,到校频率主要看三方面,
1. 导师的带教习惯,有的导师喜欢定期组会,可能每月需要当面汇报进展
2. 实验设备需求,涉及实验室操作的学科(如药理学),可能需要每周来校做实验
3. 学术活动安排,参加校内讲座、中期考核等特定节点必须到校
附属医院工作的李医生分享,“我导师更看重结果,平时线上沟通多。除非要做细胞培养这类必须来实验室的活儿,不然两三个月去一次交材料就行。”
三、必须到校的关键节点
有几个重要环节是必须本人到场的,
开学报到注册(每年9月)
学位论文开题答辩(通常第二学年)
中期考核汇报(第三学年)
预答辩和正式答辩(对了半年)
学位授予仪式
这些时间点需要提前留出空档,尤其是答辩环节可能要连续在校3-5天。
四、不同专业差异明显
从实际情况看,
临床类专业,到校次数较少,更多时间在合作医院实践
实验室依赖型专业,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前期到校较频繁
文科方向,公共卫生管理、医学信息学等,线下集中次数更少
建议直接咨询报考院系的教务老师,比如基础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管理方式就有区别。
五、交通住宿怎么办?
大连本地学生自然方便,外地学生可以这么安排,
1. 选课时尽量把到校时间连在一起
2. 提前订学校周边协议酒店(凭学生证有折扣)
3. 高铁站到校打车约20分钟,机场过来40分钟左右
4. 图书馆有临时储物柜,常用物品可寄存
现在学校周边多了不少短租公寓,按天计价的那种,很多同学都是拼房住,既省钱又方便交流。
六、“懂行的人”的三点建议
1. 提前和单位沟通,把到校时间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2. 用好寒暑假,很多导师会在这个阶段集中指导
3. 关注学校公告,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会有临时调整
去年刚毕业的王护士长提到,“最忙的时候是开题前那两个月,每周都要来学校和导师碰数据。其他时间基本能兼顾工作和学习,关键要打好提前量。”
大连医科大学的非全博士培养方案比较人性化,具体到校次数因人而异。建议有意向的同学直接联系报考导师,了解课题组的具体要求,也可以问问在读师兄师姐的真实体验。招生办电话(0411-86110000)在工作日都能咨询到最新安排。
上一篇: 大连医科大学在职博士值不值得读?这三点说透学费和证书含金量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