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值不值得读?“上岸人”聊真实就业情况
发布时间:2025-05-14 14:51:15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收到很多职场朋友的私信,都在问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我特意采访了3位不同行业的在读学员和毕业生,结合近3年的就业数据,给大家说点大实话。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就业数据。根据同济经管学院内部统计,2023届金融在职博士毕业生中:
78%的人在毕业前半年拿到升职加薪机会(平均薪资涨幅37%)
62%成功转岗到核心决策部门
41%跳槽到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关键岗
特别有意思的是,有3位40+的学员毕业后创业做量化投资,现在管理规模都过亿了。
这里面的门道在哪呢?首先是同济的"双导师制"。我的采访对象张姐(某银行支行长)说,她的企业导师是上交所前高管,光人脉资源就值回学费。其次是课程设置特别"接地气",像开的《金融科技合规实务》课,直接把蚂蚁金服的风控总监请来现场拆案例。
不过要提醒三类人慎选:
1. 想拿个文凭混日子的(考勤淘汰率去年达19%)
2. 目前年薪低于30万的(投入产出比可能不划算)
3. 工作强度特别大的(每周至少要腾出15小时学习)
说到费用,现在全套读下来大概28万左右,但有个隐藏福利很多人不知道:同济和上海多家金融机构有人才培养协议,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30%学费补贴。我认识的小王就是靠这个,实际只花了19.6万。
对了给个实在建议:如果你现在卡在总监岗三年以上,或者想从传统金融转战数字金融领域,这个项目确实能打开新局面。但要是单纯为了镀金,可能不如去考个CFA实在。
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报考条件全拆解
一、基本门槛:学历和工作经验
首先,你得有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拿的学位,只要能在学信网或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就行。如果是单证硕士(只有学位证),得提前确认学校是否认可,这几年政策有微调,建议直接打招生办电话问清楚。
工作经验这块,同济的要求是硕士毕业后至少工作2年。如果是金融行业从业者,比如银行、证券、基金公司的在职人员,学校会更看重你的行业经验。但如果是跨行业报考,比如原本做工程或IT的,只要能证明工作和金融相关(比如参与过投融资项目),也有机会。
二、推荐信:别随便找人凑数
需要两封专家推荐信,其中至少一封得是行业内正高职称的专家(比如教授、研究员)。很多人图省事找单位领导签字,但如果领导职称不够,可能直接被刷。建议提前联系高校老师或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前辈,推荐信内容要具体,别光写“该生优秀”,得举实际例子,比如参与过什么项目、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考试内容:笔试和面试怎么准备
笔试考三门:英语、经济学综合、金融专业基础。英语难度接近六级,但侧重学术阅读和写作,平时多看英文文献,尤其是《Journal of Finance》这类期刊的摘要部分。经济学综合重点在宏微观和计量,往年真题里常考模型推导,比如IS-LM模型、CAPM公式。
面试分两部分:专业问答和科研计划答辩。专业问题可能从你提交的申请材料里挖细节,比如你写过一篇关于区块链的论文,考官会追问“怎么用哈希算法解决双花问题”。科研计划书一定要和导师研究方向挂钩,提前查清楚金融系教授们在做什么课题,比如绿色金融、数字货币政策,贴合热点更容易得分。
四、学费和上课时间
学费分三年交,总共15万左右,不含教材和住宿费。上课安排在周末,每月集中2-3次,外地学生可以选线上同步听课,但每学期至少要到校参加两次学术活动。这点对在职人员比较友好,尤其适合长三角地区的考生,高铁通勤方便。
五、隐形加分项:学术成果和行业资源
虽然招生简章没明说,但有核心期刊论文、参与过省部级金融课题的,录取概率更大。如果是企业高管,带过大型项目(比如IPO、并购重组),即使论文少,也可能靠实务经验突围。另外,校友推荐有一定作用,同济金融圈校友资源丰富,考前多参加行业研讨会,说不定能碰上未来的导师。
亲情提示一句,材料提交截止时间通常是每年10月底,逾期不补。所有复印件必须加盖单位公章,科研计划书的格式严格按照官网模板来,去年有人因为目录页码错误被退回修改,差点错过报名。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