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躲雷”诀窍:这3类人慎重考虑
发布时间:2025-05-14 13:55:01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不少朋友在后台咨询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的情况,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项目的真实面貌。作为上海老牌985高校,同济的金融学科虽然不像复旦交大那么"出圈",但在职博士项目的性价比确实有独到之处。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报考条件。不同于普通博士的"唯论文论",同济在职博士更看重实际工作经验。去年招的30名学生中,平均工作年限8.2年,最低的也有5年银行管理经验。不过要注意,他们特别看重数学建模能力,去年面试就考了道"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金融风险防控的影响"的建模题,让不少文科背景的考生直冒冷汗。
课程设置方面,周中晚上+周末授课的模式确实友好。但别被"在职"二字骗了,每学期要完成3-4个企业实地调研项目。我认识个在券商工作的学员,连续三个月周末都泡在浦东的科技企业做数据采集。所以建议单程通勤超过1小时的朋友慎重,时间成本比想象中高得多。
学费问题后台问得最多。目前两年制总费用18.8万,看着比某些中外合办项目便宜,但隐形开支要注意:核心课程需要自费购买Bloomberg终端账号(年费2.3万),毕业论文必须包含实证分析,数据采购费通常要自己解决。去年有个师兄做量化交易研究,光买交易所数据就花了小五万。
再来说说适合人群。根据近三年毕业生数据,这三类人最吃香:一是金融机构中层管理者(占比42%),二是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干部(28%),三是科技公司金融科技板块负责人(19%)。反倒是纯学术背景的报考者通过率最低,去年7个高校教师报考只录取了1个。
我强调一点2024年报考的新变化:新增了"行业贡献度"评分项,要提供近五年参与的金融创新项目证明。认识个在城商行工作的考生,连夜整理出他主导的普惠金融项目材料,这才加了关键15分。所以准备材料千万别只盯着论文和证书。
对了说说毕业出路。除了常规的博士学位,这个项目最大的彩蛋是校友资源。上月参加他们的校友会,发现60%的毕业生进了金融科技公司任高管,有个2019届的学姐直接跳槽到蚂蚁集团当风控总监。不过想靠这个文凭在学术圈发展的可能要失望,项目更侧重实务能力培养。
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毕业难度大吗?真实通过率曝光
想读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的人,最常问的问题就是:"毕业到底难不难?"网上各种说法都有,但真实情况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今天就结合实际情况,聊聊大家最关心的毕业门槛和通过率。
一、课程压力比想象中实在
同济金融在职博士的课程设置,绝对不是走过场。光核心课程就有12-15门,涵盖金融工程、计量经济学这些硬核内容。每学期末的闭卷考试是真刀真枪的,不像有些在职项目开卷考。去年有位学员分享,光是《高级宏观金融理论》这门课,全班35人有6个补考。周末上课雷打不动,遇上出差还得提前跟导师报备调课,缺勤超过1/3直接取消考试资格。
二、论文是道硬坎儿
毕业论文才是真正的重头戏。从开题到答辩,平均要磨2年时间。去年公布的答辩数据显示,第一次送审通过率只有58%左右,剩下的要么大改要么换题。最要命的是盲审制度,3位校外专家只要有一个给"不通过",直接打回重写。有位券商高管学员,论文改了7稿才过关。学校对实证研究要求特别严,必须用真实交易数据建模,想糊弄根本过不了关。
三、时间管理决定成败
很多人在职读博低估了时间成本。除了周末全天上课,平时每周至少要腾出10小时做课题。有位银行支行行长学员,连续3个月每天凌晨1点处理完工作再写论文。更现实的是,导师不会因为你在职就降低要求,反而可能更严格——毕竟要维护学术声誉。开组会经常安排在晚上,一讨论就是三四个钟头。
四、真实通过率到底多少?
根据内部人士透露,近三年金融在职博士的按时毕业率维持在40%-45%之间。延期毕业的学员里,约30%选择主动放弃。淘汰主要发生在两个环节:一是课程阶段挂科超过两门直接退学,二是论文超过5年有效期作废。有意思的是,真正被淘汰的反而多是年轻学员,工作十年以上的老江湖们更清楚怎么平衡学术和实务。
读在职博士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特别是同济这种级别的学校。但话说回来,要是随随便便就能毕业,学位含金量也就没那么高了。建议打算报考的朋友,先评估自己的工作强度和学术基础,最好提前联系导师了解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准备过程中,多向毕业的师兄师姐取经,他们的实战经验比招生简章管用得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