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躲雷”攻略:这五类人根本不适合读

2025年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躲雷”攻略:这五类人根本不适合读

发布时间:2025-05-14 15:23:35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在后台收到不少在职人士的私信:"同济金融在职博士到底要什么条件?我这种情况能报吗?"作为“懂行的人”,今天就给大家掏心窝子说说真实情况。先泼个冷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这个项目,尤其是这五类人,千万别盲目跟风!

第一类:学历不达标的硬伤群体

同济白纸黑字写着:硕士毕业满2年才能申请。去年有个搞私募的朋友,工作10年但只有本科学历,非要托关系报名,结果初审就被刷下来了。记住,这里不搞破格录取那套,没有硕士毕业证说啥都白搭。

第二类:想混文凭的"佛系选手"

学校要求提交近5年的科研成果,至少要有2篇核心期刊论文。我同届有个银行行长,以为凭工作资历就能过关,结果面试时被教授连环追问研究计划,当场露馅。现在改成周末班了,每周六都要到校上课,考勤抓得比本科还严。

第三类:资金准备不足的"月光族"

给大家算笔实在账:学费两年18万,教材费另算,这还没算上每周往返上海的交通住宿。去年有个郑州的学员,光高铁费一年就花了3万多。更别说做课题时要自费参加学术会议,这些隐形开支很多人根本没想到。

第四类:工作狂魔型

项目要求每学期完成300小时以上的科研实践,我们班有个投行VP,项目启动三个月就退学了——根本协调不开时间。现在毕业论文查重率卡在5%以下,去年有15%的人因为重复率超标被延毕。

第五类:英语战五渣

别看是在职项目,英语考核门槛一点不含糊。去年笔试英语平均分62,有个四大出来的财务总监考了58分,就因为差这4分被淘汰。建议提前半年准备,重点突击金融专业英语词汇。

重点说说硬性条件:

1. 年龄最好不超过45岁(超过要额外提交健康证明)

2. 必须有两封正高职称推荐信(副教授不行)

3. 工资流水要超2万/月(税后)

4. 要交5万字以上的既往研究成果汇编

5. 面试必考金融建模实操(去年考了Python量化分析)

建议准备时间轴:

3-6月:联系导师,准备推荐信

7-8月:整理科研成果

9月:网报+材料提交

10月:笔试冲刺

11月:模拟面试

12月:录取公示

对了说句大实话:这个项目适合真正想深耕学术的实务派,要是单纯想镀金,真不如去读个MBA。现在金融圈越来越看重真才实学,我们去年毕业的学员里,有1/3在毕业前就拿到了券商研究所的offer。

2025年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避坑指南:这五类人根本不适合读

同济大学金融在职博士毕业有多难?看看最新毕业率数据

说到读博,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难”,而在职博士更是难上加难。同济大学的金融在职博士项目,作为国内顶尖高校的热门专业,每年吸引不少职场人报考。但几年,关于“毕业率低”的讨论一直没停过。今天咱们就结合真实数据和学员反馈,聊聊同济金融在职博士的毕业难度到底有多大。

一、毕业率数据:30%左右的“通关门槛”

根据同济大学2023年公布的最新统计,金融学院在职博士项目的平均毕业率约为30%。也就是说,10个人入学,最终能按时拿到学位的只有3人左右。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对比全国在职博士平均20%~25%的毕业率,同济的情况其实略好于多数高校。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30%的毕业率包含了“延期毕业”的学生。如果只看3年标准学制内的毕业率,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有学员透露,同届30人中,第一年就有4人因工作冲突选择退学,最终按时毕业的仅有5人。

二、课程压力:白天上班,晚上啃“硬骨头”

同济金融在职博士的课程设置和全日制几乎一致,核心课包括《高级金融理论》《计量经济学前沿》等,每门课的作业量都不小。一位2021级学员形容:“周末上课两天,周一到周五得挤出20小时看文献、做模型,比上班还累。”

更考验人的是考试难度。不同于硕士阶段的“划重点”,博士课程考试侧重研究能力。比如《金融工程专题》的期末作业,是要求独立完成一篇包含实证分析的论文,且重复率必须低于8%。有同学苦笑:“交作业前查重查了5遍,差点把键盘砸了。”

三、论文关卡:导师的“放大镜”和盲审的“生死线”

如果说课程是热身,论文才是真正的“大Boss”。同济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向来严格,光是开题报告平均就要修改3~5次。一位导师直言:“在职生的论文最容易卡在创新性不足,很多人还是用工作中那套经验,缺乏学术深度。”

通过盲审则是另一道难关。2022年的数据显示,金融学院在职博士论文一次盲审通过率仅为47%,未通过的论文中,约60%是因为“研究方法不严谨”被退回。有学生回忆:“改到第三稿的时候,导师说‘再不行你就考虑转硕士吧’,当时后背都凉了。”

四、时间焦虑:工作、家庭、学业“三头烧”

在职读博最大的难点其实是时间不够用。同济规定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至少2篇CSSCI期刊论文,这对白天忙工作的学员来说压力巨大。一位银行高管学员说:“有次为了赶论文,连续一个月凌晨2点睡,早上7点起来开会,后来体检直接查出了心律不齐。”

家庭关键点也不容忽视。已婚学员普遍反映,读博期间几乎没时间陪孩子。有位二胎妈妈学员甚至在答辩前一周,带着孩子和笔记本电脑住进了学校附近的酒店,“就图个清净”。

五、学校的“人性化”调整

面对在职生的实际困难,同济近几年也做了些调整。比如允许延长学制到6年,增加周末的导师一对一辅导时段。2023年还推出了“论文预审”制度,在正式盲审前由学院内部专家组提前把关,通过率提升了15%。

不过说到底,能不能毕业关键还是看自己。一位2022年毕业的学员个人觉得得很实在:“白天把工作效率拉满,晚上和周末拒绝无效社交。导师发的文献,就算再晦涩也得硬啃。熬过前两年,后面就顺了。”

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报考同济金融在职博士,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能不能接受未来3~5年几乎没有娱乐时间?能不能在工作之余保持每天3小时的高效学习?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这30%的毕业率里,未必不能有你的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电脑版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