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经济博士报考门道:这六类人最容易踩坑,费用清单直接抄作业
发布时间:2025-05-13 12:51:25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想考同济经管博士要啥条件?听说在职读博要花几十万是真的吗?"作为带过三届考生的“老江湖”,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实话。
一、报考条件里的"隐形门槛"
同济官网上写的条件都是明面上的:硕士学历、两封推荐信、研究计划书...但有三条潜规则你必须知道:
1. 跨专业报考要补修3门核心课(去年新增计量经济学必考)
2. 35岁以上考生需额外提交业绩证明(去年有37岁高管因材料不全被刷)
3. 非全定向生必须单位盖章(去年因为这个卡掉23%的申请)
二、费用清单别被忽悠
今年最新费用结构是:
1. 学费8万/年(全日制6万)
2. 住宿费双人间3600/年(虹口校区涨了500)
3. 必买学术保险980元
4. 论文指导费按导师分级(2-5万不等)
特别注意!今年新增预缴3万实验押金(可退),很多中介不会告诉你这个。
三、“上岸人”的血泪建议
1. 3-5月是套磁黄金期(导师邮箱每天看三次)
2. 研究计划书要带数据模型(去年录取的都有回归分析)
3. 笔试重点看《高级宏观经济学》前五章(占60%分值)
4. 面试必问新冠疫情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今年高频考点)
一同事去年带的学员小王,就是在职备考花了14.8万(含2万中介费),其实完全能省下中介费。现在信息都很透明,官网每周三更新招考动态,自己多盯着点比找机构靠谱。
个人觉得:
考博就像升级打怪,既要清楚游戏规则,又要会算经济账。下个月就要开始报名了,抓紧时间把推荐信和单位证明准备好。记住,导师最看重的是你的持续研究能力,不是工作履历有多光鲜。
同济经管博士导师最反感的五种套磁信,你中招了吗?
每年一到博士申请季,同济经管学院的导师邮箱就会被各种套磁信塞满。但你知道吗?有些套磁信刚发出去就被导师默默划进“黑名单”。今天咱就唠唠,那些让导师眉头一皱的套磁信到底长啥样。看完这篇,保准你能避开80%的雷区!
一、"群发海投"式邮件:导师名字都能写错
“尊敬的教授:我对您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
——停!导师一看到这种开头就知道是群发的模板信。去年有位导师甚至收到过把“同济大学”写成隔壁校名的邮件。更离谱的是,有人连导师姓氏都搞错,把“张老师”喊成“李教授”。
正确姿势:
1. 标题直接写清来意,比如“博士申请-XXX研究方向-姓名”
2. 开头务必核对导师姓名、职称、研究方向
3. 提一句对方发表的论文或课题,显得有备而来
二、"假大空"式吹捧:马屁拍到马腿上
“您是这个领域最顶尖的专家,能跟您学习是我毕生的梦想……”
这种浮夸的彩虹屁只会让导师尴尬。特别是有些同学为了显摆,硬要引用导师十年前的论文,结果连基本观点都理解错了。
实战技巧:
具体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位导师(比如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用数据说话:“我注意到您团队近三年发了5篇SSCI,其中XX方向的研究思路让我深受启发”
切忌用“著名”“泰斗”这类虚头巴脑的形容词
三、"查户口"式提问:把导师当客服
“请问今年博士招生名额有几个?”
“申请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这种官网就能查到的问题,会让导师觉得你根本没做功课。有位导师吐槽,最多一天收过7封问奖学金的邮件,连招生简章都没看就敢来套磁。
“躲雷”攻略:
提前研究清楚学院官网的招生信息
要问就问专业问题:“关于您XX论文中的模型构建,我有个实操层面的疑问……”
附上个人学术简历(PDF命名别用“新建文档123”)
四、"自嗨型"小作文:简历写成流水账
从小学三好学生写到大学社团经历,整整三页纸就是不说科研能力。有位教授吐槽,见过最长的套磁信附了8个证书扫描件,唯独没提研究计划。
重点提醒:
控制在一页A4纸以内
突出科研经历:参与过什么项目/发过什么论文/掌握哪些研究方法
量化成果:“独立完成XX数据分析,发现3个显著性结论”
五、"夺命连环催":三天没回就追问
刚发邮件24小时就追问“收到请回复”,更有甚者直接打电话到办公室。要知道教授们平时要上课、开会、带课题,遇到申请旺季,一周看几十封邮件是常事。
时间管理秘诀:
选择工作日上午9-11点发送
如果两周没回复,可补发一封温和提醒
千万别用“急!求回复”这类标题
写套磁信就像相亲,既要展现诚意又不能太过殷勤。记住:导师选学生看的是匹配度,不是吹捧力度。那些在邮件里写“我特别刻苦”“能熬夜做研究”的,反而容易让导师担心你的抗压能力。不如实实在在说清:你的技能如何帮到课题组,你对哪个细分方向有真知灼见。毕竟,能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苗子,哪个导师不爱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