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在职博士

日本在职博士,这五类人慎选

发布时间:2025-04-02 12:19:24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不少朋友私信问日本在职博士的情况,很多人以为边工作边读博既能提升学历又不耽误赚钱,实际上坑比想象中多得多。去年我帮32个学员做了留学评估,发现这五类人最容易踩雷,

第一类,日语N2都没过的。别信"英语项目也能申"的说法,实验室组会、文献查阅、论文写作都得用日语,见过太多人卡在中期答辩。

第二类,存款低于40万的。东京地区年均花费25万起步,教授最反感学生打工,去年早稻田大学劝退了3个偷偷打工的中国学生。

第三类,指望快速毕业的。日本博士平均毕业年限4.7年,京都大学有个在职生读了6年还没过论文审查,期间换了3个指导教授。

第四类,工作强度大的。必须保证每月面见导师2次以上,某IT公司主管每周往返大阪东京,坚持了1年半身体垮了。

第五类,想混学历的。去年东北大学一次性取消了8个中国学生的学位,就因为论文代写被查实。

现在在日攻读在职博士的中国人约2300人,真正能按时毕业的不足四成。建议先评估自身条件,我整理了日本20所大学的真实毕业率数据,需要可留言。有个学员在丰田工作,选择广岛大学每月集中授课模式,三年半顺利毕业,这种弹性学制更适合在职人士。

日本在职博士,这五类人慎选

日本博士毕业到底有多难?

一、毕业门槛,不是熬时间就能过关

日本的博士课程通常分为“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两种。大多数人走的是“课程博士”,也就是先上课修学分,再搞研究写论文。听起来和国内流程差不多?但实际操作起来,细节能让人“头秃”。

首先,课程要求严格。不少大学规定,博士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比如理工科要求在SCI期刊发2-3篇,文科也得在核心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刷存在感”。更狠的是,有些教授会我就直接说,“没论文,别想进答辩环节。”

其次,毕业论文的审查堪称地狱模式。日本学术界对论文的原创性和深度极其较真。有位京都大学的工科博士吐槽,“我论文写了400多页,答辩前被导师打回来改了7遍,连标点符号都要抠。”更别提答辩时,台下坐着一排教授连环提问,答不上来?那就明年再见吧。

二、时间成本,3年只是“理论值”

日本官方说博士标准学制是3年,但现实是,能3年毕业的人凤毛麟角。文科生平均4-5年,理工科3.5-4年是常态,甚至有人熬了7年还在实验室打转。为啥这么慢?

一是研究进度卡脖子。比如搞田野调查的社会学博士,可能因为采访对象突然变卦,导致数据收集拖半年;做实验的理科生更惨,仪器故障、数据异常都得重头再来。

二是导师的“隐形门槛”。日本学术界讲究“师徒制”,导师的话语权极大。有人遇到过这种情况,论文早就达标了,但导师觉得“还能再完善”,硬是压着不让提交。学生只能一边打工攒生活费,一边默默改稿。

三、经济压力,穷到打三份工

别以为博士都有奖学金。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显示,只有30%的留学生能拿到每月8万日元以上的奖学金。剩下的要么靠家里接济,要么去便利店刷夜班、当家教,甚至有人去建筑工地扛水泥。

东京某私立大学的博士生算过一笔账,学费一年80万日元,房租10万/月,吃饭交通再省也要5万。如果不打工,一年至少需要200万日元(约10万人民币)。家里没矿的,只能咬牙硬扛。

四、跨不过去的“人际关”

日本学术圈特别看重“人际关系”。和导师处不好?轻则被冷落,重则换导师——但换导师基本等于换课题组,之前的努力可能打水漂。有学生因为开会时没主动给教授倒茶,被批评“不懂规矩”,后来研究进度处处受阻。

还有更隐形的“排外问题”。虽然日本大学国际化程度高,但部分教授对留学生依然有偏见。比如要求留学生日语必须达到N1水平才能答辩,或者对本国学生更宽容。

五、文化差异,连鞠躬都有讲究

在日本读博,最难适应的可能是“潜规则”。比如,

研究室每天早上要全员擦桌子;

教授讲话不能随便插嘴;

甚至论文致谢部分,必须先感谢导师,再提家人……

这些细节看起来琐碎,但一旦踩雷,可能影响毕业。有位早稻田大学的博士因为没参加研究室的忘年会(年终聚餐),被导师认为“不合群”,第二年的经费申请直接被拒。

说一千,道一万说点实在的

在日本拿博士学位,光靠努力远远不够。得扛得住经济压力、搞得定导师、忍得了文化差异,还得有运气——比如实验不翻车、调查对象配合、答辩委员心情好……

但话说回来,能熬出来的都是狠人。毕竟日本博士的含金量全球公认,尤其是医学、工程、材料这些领域,毕业生的口碑绝对能打。

分享到: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电脑版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