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非全博士必须脱产?运动训练与竞赛专业有例外吗
发布时间:2025-10-26 10:35:23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北京体育大学非全博士不用必须脱产,尤其是运动训练与竞赛专业,算是个例外,上课安排特别照顾在职人员。这点不用纠结,学校早就考虑到体育行业从业者的工作特点了。

非全博士本来就是给在职的人准备的,要是强制脱产,那跟全日制还有啥区别?北体大这几年一直在优化非全培养方案,就是为了让大家能边工作边读书。
运动训练与竞赛专业更是把这点做到了极致。课程大多安排在赛季空档或者节假日,比如冬天的集训淡季,会集中上两周课,平时不用天天往学校跑。
我认识个省队的教练,带的运动员正备战全运会,根本走不开。他报了这个专业,跟学校申请了线上听课,重要的实操课才去学校,一点没耽误工作。
别的非全专业可能偶尔有脱产要求,比如有些理论性强的专业,会要求集中脱产一个月搞研究。但运动训练与竞赛专业几乎没这情况,毕竟学这个的不是教练就是运动员,脱产学不了真东西。
有次跟专业负责人聊天,他说:“运动训练讲究实践,总让教练脱产坐在教室里,学的东西跟赛场脱节,那还不如不办这个专业。”这话确实在理。
上课形式也灵活,不光有周末班,还有“随到随学”的实操课。比如学运动康复技术,你啥时候有空去学校的训练馆,找导师带着练就行,不用固定时间扎堆上课。

我那个教练朋友,就经常利用运动员午休的时间,跟导师视频讨论训练计划,把课堂内容直接用到队员身上,作业都是用实际训练数据写的,老师还特别表扬他结合得好。
但也不是说完全不用去学校。每年有两次必须到场的研讨会,得跟同学、导师面对面交流最新的竞赛规则和训练方法。不过也就各占三天,提前跟单位请假不难。
有人担心答辩要脱产准备,其实不用。运动训练与竞赛专业的答辩可以用实际带队成绩当论据,比如你带的队员拿了冠军,把训练方案、赛后分析交上去,比纯理论答辩更省时间。
去年有个运动员读这个专业,答辩时就用自己参加世锦赛的备战数据做案例,专家们问的都是赛场上的具体问题,他答得顺顺当当,根本没花时间脱产准备。
学校还跟很多省市体育局有合作,在各地设了实践基地。比如在广东、浙江这些体育强省,有常驻导师,平时的小论文指导、训练方案设计,在基地就能完成,不用往北京跑。
学费也考虑到了在职人员的情况,可以分三期交,不会因为一下子掏不出钱影响上学。我知道有个俱乐部的青训主管,就是这么分期交的,没让家里添负担。
不过得提醒一句,虽然不用脱产,但毕业要求没放水。得发表两篇跟运动训练相关的核心论文,还得有至少一个省级以上竞赛的带队经历,想混文凭可不行。
有个大哥以为非全好混,报了名没怎么管,结果论文没过,延期了一年才毕业。他说:“上课能灵活,但研究成果一点不能少,跟全日制卡得一样严。”
要是你在体育系统工作,想读博又走不开,运动训练与竞赛专业真挺合适。不用辞职,能边学边用,毕业还能拿着文凭升职。我认识的那几个毕业生,要么升了总教练,要么去了体育管理部门,都没耽误事。
也可以去学校官网看看专业介绍,里面写着“采用弹性学习年限,支持在职人员兼顾工作与学习”,这白纸黑字的,还有啥不放心的?
总之,北京体育大学非全博士不用必须脱产,运动训练与竞赛专业更是例外,对在职的教练、运动员特别友好。别担心没法平衡工作和学习,选对专业比啥都强。
想报名就赶紧准备材料,趁年轻多学点东西,对带队伍、出成绩都有好处。等拿到博士证,在体育圈里说话都更有底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