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外地的非全日制博士咋上课?其实学校早有安排!
发布时间:2025-08-23 10:34:25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放心,现在大部分招非全日制博士的学校,早就针对外地学员做了灵活安排。
先说说外地学员最关心的上课安排,现在学校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集中面授+线上补学结合。
很多学校会把外地学员的面授时间集中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比如国庆放7天假,就安排5天面授,剩下2天留时间往返;寒暑假则会集中2-3周上课,这样外地学员不用每月跑,一年只要往返3-4次,既节省时间又减少奔波。
要是偶尔赶上工作走不开,还能申请线上补学——学校会把面授课程录制成回放,或者安排老师单独在线答疑,像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非全日制博士项目,都有这套成熟的模式,外地学员反馈很方便。
第二种是区域教学点授课。
有些学校会在外地的省会城市或产业集中地设教学点,比如北京的学校在上海、广州设点,西安的学校在成都、重庆设点,外地学员可以去就近的教学点上课,不用再跑回校本部。
教学点的师资和课程内容跟校本部一致,只是上课地点更灵活,像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程类非全日制博士,就在多个城市设了教学点,方便外地学员就近学习。
第三种是主导师远程指导+阶段性面授。
这种模式适合科研导向的专业,平时的论文指导、课题讨论,主要通过线上会议跟导师沟通,只有到了关键阶段(比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才需要回校面授1-2天。
比如南京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非全日制博士项目,外地学员一年只需要回校2次,平时线上就能完成大部分学习任务,对经常出差的职场人特别友好。
不过要注意,有两个特殊阶段可能需要短期脱产,提前了解好能避免手忙脚乱。
第一个是课程集中收尾期。
一般在博士阶段的第2年,需要完成所有课程学分,有些学校会要求集中1个月左右在校学习,一方面是赶完剩余课程,另一方面是跟导师和课题组集中讨论论文选题。
这个阶段的脱产时间不算长,大多能和工作协调开,比如可以跟单位申请弹性工作,白天上课,晚上处理紧急工作,不少学员都这么安排。
第二个是论文答辩前准备期。
答辩前1-2个月,需要跟导师反复修改论文,还得参加预答辩,有些学校会建议学员脱产2-4周。
这段时间主要是为了保证论文质量,避免因为工作分心影响答辩,不过也不是绝对要求——要是工作实在没法长时间脱岗,也能跟导师商量线上+线下结合,比如每周回校1-2天,其余时间线上沟通,学校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