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全日制博士是不是最好在工作的城市申请学校?
发布时间:2025-07-03 14:15:27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其实最好是这样的,毕竟采用非全日制博士这种方式去读博,需要个人处理好个人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安排的,所以在工作所在地读博更为方便,但具体的还是要结合个人的综合情况的,详细的情况请看小编接下来的说明。
非全日制博士不像全日制博士那样全天泡在学校,课程安排更灵活,大多是周末上课、集中授课或者线上线下结合。比如有的学校每月集中几天上课,有的每周六日固定上课,还有的会在节假日安排密集课程。这种模式要求学生能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到校,要是学校离得远,光路上就得花不少时间,一来二去很容易吃不消。举个例子,在广州工作的人要是申请本地的中山大学,周末坐地铁就能去上课,但要是申请北京的学校,每次上课可能得提前一天坐飞机,光通勤就累得够呛,更别说还有工作要兼顾了。
通勤成本能省一大笔。非全日制博士虽然不用天天去学校,但隔三差五就得跑一趟,如果学校就在本地,骑个电动车、坐几站地铁就能到,完全不影响工作日上班。但要是跨城市,每次上课都得算上往返的时间和车费,长期下来,光交通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别说路上耽误的精力了。比如在杭州工作的人,申请浙江大学的非全博士,周末骑个共享单车就能到学校,而要是申请上海的学校,每次都得坐高铁,来回至少三四个小时,时间全浪费在路上了。
其次是能更方便地利用本地资源。工作城市往往有成熟的行业圈子和学术网络,在本地读博,参加学校的学术讲座、行业研讨会都很方便,还能经常跟导师面对面交流。比如在深圳工作的人读深圳大学的非全博士,既能用学校的实验室做研究,又能利用深圳的科技企业资源,把学到的理论直接应用到工作中,这种 “产学研” 结合的机会很难得。而且,本地的同学也大多是同一个城市的职场人,积累的人脉更实用,说不定哪天就成了工作上的合作伙伴。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本地政策支持。很多城市为了留住人才,会给本地高校的博士提供各种福利,比如生活补贴、租房优惠、落户加分等。比如武汉的 “人才计划”,对在本地高校毕业的博士给出现金补贴和购房折扣,在武汉工作的人申请本地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就更容易享受到这些政策,实实在在减轻经济压力。要是去外地读博,可能就和这些福利擦肩而过了。
当然有。如果工作的城市没有合适的学校,或者目标专业在外地学校更有优势,跨城市申请也是合理的选择。比如有些小众专业,全国就那么几所学校开设,而且实力很强,这时候就得优先考虑学校的专业排名。比如学新能源材料的,要是在二三线城市工作,而相关领域顶尖的学校在上海、北京,那就算跨城市也得申请,毕竟专业资源对未来发展太重要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职业规划有跨城市的打算。比如现在在成都工作,但未来想跳槽去北京的企业,这时候申请北京的高校读非全博士,既能利用北京的行业资源,又能积累当地的人脉,为将来换城市发展铺路。而且,有些学校在多个城市有授课点,比如清华大学在深圳有研究院,当地学生不用频繁跑北京,也能享受到学校的优质资源,这种情况就比较灵活。
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管理。跨城市读博意味着每次上课都得提前规划行程,可能得请假或者调整工作安排,要是遇到项目忙的时候,很容易顾此失彼。比如在西安工作,申请上海的学校,每月集中授课三天,就得提前订机票、安排工作交接,万一碰到临时加班,就可能耽误课程。所以跨城市申请前,得先跟单位沟通好,看看能不能灵活安排工作时间,自己也要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
另外,和导师、同学的沟通会相对不方便。全日制博士每天都能见到导师,有问题随时请教,但非全博士要是在外地,可能只能通过线上沟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学术指导的及时性会受影响。而且同学之间也很难线下聚在一起做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的效果可能打折扣。所以选择跨城市的话,得主动跟导师保持联系,利用好线上会议工具,尽量弥补地理上的差距。
上一篇: 是不是非全日制博士只有学位证书?
下一篇: 非全日制博士论文都是盲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