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哲学在职博士,三笔账算明白值不值得读
发布时间:2025-05-23 13:43:07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北师大哲学在职博士的情况,尤其是30-45岁这个年龄段的职场人,既想提升学历又担心时间和经济成本。作为一个“上岸人”,今天我就掰开揉碎给大家算三笔账,看完你就知道该不该报。
第一笔是经济账。北师大的学费确实比普通博士高,两年半下来要8.6万,但对比同类985院校算中等价位。重点是这个钱花得值在哪?比如哲学系每周六的线下课,张教授的《中西哲学比较》课能现场互动,课后还能跟导师讨论论文选题,这种资源可不是网课能比的。
第二笔是时间账。很多人担心工作家庭难平衡,其实课程安排挺人性化。像我这种北京本地学员,每周六全天上课,外地学员可以选每月集中四天学习。去年我们班有个深圳的工程师,每次坐早班机来上课,晚上住学校招待所,他说就当每月给自己放个"学术假"。
第三笔是人脉账。别小看这个博士班的同学圈,我们班32个人里有中学校长、出版社主编、文化公司创始人。上次有个同学牵线,帮出版社策划了《青少年哲学启蒙》系列丛书,这种跨界合作机会才是隐形福利。
报考要注意三个细节:一是每年3月开放申请时,准备好近五年内的学术成果,哪怕是在企业内刊发的文章也算;二是推荐信最好找业内前辈写,不要光找领导;三是面试时多谈实际工作案例,少说空泛的理论。
说到毕业难度,确实比普通博士要求低些,但核心期刊论文这关必须过。建议入学第一年就确定研究方向,多参加学术会议,像去年中国哲学大会,我们班去了8个人,现场认识了好几个期刊编辑。
对了说句实在话,这个博士适合两类人:一是教育系统想评职称的,二是企业里做文化传播需要背书的。要是单纯为镀金真没必要,现在用人单位都精着呢,关键还是看真本事。
北师大哲学博士毕业到底有多难?
一、先过“入门关”:想毕业?先熬过这些硬杠杠
北师大的哲学博士,光课程学分就能卡住不少人。必修课里中西哲学史、伦理学、逻辑学这些大课,考试难度直接拉满。尤其是逻辑学,不少文科生听到“符号演算”就开始头疼。更别说还有外语考试——想毕业?先啃下专业英语或德语文献,翻译和写作水平得让外文系老师点头才行。
二、发论文才是“重头戏”
别的专业发篇C刊可能还行,北师大哲学系的要求直接往上蹿。博士生毕业前至少要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2篇独作论文,有些导师还会额外要求发权威期刊。哲学类期刊本来就少得可怜,《哲学研究》这种顶级刊物,一年收稿量才百来篇,全国博士生都盯着。有师兄吐槽:“写好的文章在邮箱躺了两年,编辑回信说‘建议转投他刊’,心都凉半截。”
三、导师这关不好过
北师大的哲学导师出了名的严格。某美学方向的教授,学生交的论文但凡有逻辑漏洞,直接退回重写,最多的时候一篇论文改了11稿。更“要命”的是,导师们特别看重学术传承,做西方哲学的不光要懂海德格尔,还得把北师大特有的研究范式吃透。有学生开玩笑说:“开组会比论文答辩还紧张,导师一个问题能把你问到怀疑人生。”
四、毕业论文是个“十年磨一剑”的活儿
20万字的博士论文,从开题到答辩处处是坑。开题报告被打回三四次是常事,有个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师姐,光是题目就被导师否了5个。预答辩时更刺激,5个评委老师轮番提问,从文献综述到论证结构,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最狠的是有位老师当场说:“你这第三章和第四章的逻辑关系,自己捋清楚了吗?”
五、时间成本高得吓人
北师大哲学博士的平均毕业年限是5-7年。隔壁某985大学的同学都毕业两年了,这边还有人卡在中期考核。有个师兄读了8年,对了导师说了句:“你要不再想想换个选题?”直接心态崩了。现在北师大虽然设置了最长学习年限,但眼看着倒计时,头发倒是比毕业进度掉得快。
六、心理压力比山还大
看着本科同学都当上公司高管了,自己还在图书馆查17世纪的黑格尔手稿注释。每月领着不到3000的补助,租房吃饭都得精打细算。更扎心的是逢年过节,亲戚问“怎么还没毕业”,只能尬笑说“在做学问”。
所以哈,想考北师大哲学博士的朋友,先摸摸自己的抗压能力。这里没有捷径可走,板凳要坐十年冷真不是说着玩的。但话说回来,能在北师大哲学系熬出来的,哪个不是把《纯粹理性批判》当枕边书的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