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条件

【真实经历】在职博士辞职后的4条退路,第3种最适合普通人

发布时间:2025-05-20 10:51:25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去年秋天,我做出了人生中最纠结的决定——辞去高校行政岗工作,全职攻读博士学位。没想到今年4月拿到学位证后,重新找工作的经历比读博还"刺激"。今天就把这半年踩过的坑、攒下的经验,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各位听。

第一条退路最实在:考编别停社保

我在3月份就开始准备省直事业单位考试,当时以为博士学历能直接面试。结果报名时傻眼了——某厅下属单位明确要求"连续缴纳社保满36个月"。我辞职后自己缴的灵活就业社保,人家根本不认这个"连续"。后来托人社局的师兄打听才知道,很多编制岗位的"工作经验"认定,必须是在职期间的职工社保。建议想考编的,读博期间最好别断缴单位社保,哪怕自费挂靠。

第二条退路最现实:放下年龄焦虑

面试某央企研究院时,HR拿着我的简历算了半天:"89年的?我们这新招的博士都是93后..."后来猎头朋友点醒我:35岁以上的博士求职,要么走特殊人才引进,要么去中小型企业当技术顾问。我现在兼职给两家科创公司做项目咨询,月收入反而比原来工资高。年龄大不是劣势,关键要找准企业"卡脖子"的技术痛点。

第三条退路最稳妥:高校非升即走

这是我最终选择的出路。面了6所二本院校,有3所给了预聘制岗位。虽然要签"六年两课题三论文"的军令状,但好在安家费能给到40万,还能解决配偶工作。提醒大家注意:部分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会分A、B岗,A岗给编制但考核严,B岗待遇差但压力小。我选了某理工院校的B岗,先保证有课上,科研慢慢来。

第四条退路最灵活:知识付费转型

跟我同期辞职的博士一朋友,现在在B站教考研数学,年入百万。他去年开始做"文献阅读方法论"专栏,9.9元的课程卖了7万多份。不过这条路需要运营能力,我试水两个月才涨了300粉。建议可以先从知乎问答起步,重点打造某个细分领域的人设,比如"材料学博士教你选考研导师"。

站在招聘季的尾巴回头看,博士学历既是敲门砖也是绊脚石。企业不会因为你是博士就开绿灯,但遇到技术难题时,这个头衔确实能让你多些谈判筹码。最重要的是尽早想清楚:要安稳还是要可能性?要学术理想还是要现实收益?

【真实经历】在职博士辞职后的4条退路,第3种最适合普通人

读在职博士前必须知道的3个潜规则

一朋友在国企干了八年,去年终于下定决心读个在职博士。结果刚入学三个月,他就后悔得直拍大腿:"早晓得这些门道,我起码多做半年功课!"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招生简章里不会写,但“懂行的人”都踩过坑的三条"暗规则"。

第一条:选导师比选学校更要命

很多人抱着"非985不读"的心态,其实在职博士最关键的是跟对人。某高校经济学院王教授带的在职博士生,连续五年毕业率100%,秘诀就是他手头有七八个横向课题。学生跟着做项目,数据现成的,论文素材直接扒拉。反观隔壁系那位长江学者,整天忙着出国交流,学生两年见不着导师都是常事。

找导师记住三个硬指标:近三年带过在职博士、手上有在研项目、课题组有师兄师姐资源。实在摸不准,直接去学院楼蹲点,逮着出入的学生打听,比官网简介靠谱十倍。

第二条:毕业门槛早不是秘密

别看招生公告写着"发表两篇核心期刊",现在头部高校的实际标准早就水涨船高。某985高校理工科的在职博士,去年毕业的师兄发了四篇SCI二区才勉强过关。更狠的是经管类专业,有位副教授明说:"现在想毕业,至少得有个省部级课题傍身。"

建议入学前直接要这三样东西:本专业三年的毕业论文题目清单、导师课题组发表的期刊目录、毕业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把这些摸透了,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

第三条:周末上课纯属想多了

培训机构宣传的"周末集中授课"听听就好。真实情况是,核心课程往往安排在工作日。某高校教育学院周四全天排课,逼得当老师的博士生们每周都得调课请假。更麻烦的是中期考核,有个银行中层领导连续三周凌晨三点改报告,对了体检查出心肌缺血。

时间管理记住两个诀窍:提前和单位打好招呼留出机动时间,把年假拆成半天半天地用。认识个医生朋友,他直接跟科室报备"每周二上午要去实验室",三年下来倒也没耽误晋升。

读在职博士就像趟暗流涌动的河,表面风平浪静,底下全是暗礁。那些顺利毕业的人,多半是提前摸清了河道走向。毕竟工作十年后重回校园,拼的早不是考试能力,而是信息差。

分享到: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电脑版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