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条件

经济金融在职博,这几种人别报

发布时间:2025-04-15 11:02:59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三年,报考经济金融方向在职博士的人数激增,但真正能坚持到毕业的不足四成。笔者走访了北京、上海多家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结合招生办老师的反馈,个人觉得出三类最不适合报考的人群。

第一类是"掏空家底型"。某985高校的招生老师透露,去年有位学员把准备买婚房的首付挪作学费,结果因工作强度大导致学习进度滞后,最终被迫休学。经济金融类在职博士普遍学费在18-25万区间,这还不包含论文指导、学术交流等隐性开支。建议普通工薪族至少要备足两年家庭开支再考虑。

第二类是"职业错配型"。某券商中层王先生的案例很典型,他以为读博能转行做学术,结果发现研究方向与实务差距太大,论文选题屡屡被否。金融从业者要特别注意,学术型博士与应用型博士的培养方案差异显著,前者侧重理论研究,后者强调实践创新。

第三类是"时间管理困难户"。32岁的李女士在银行风控部门工作,每周要腾出20小时学习,坚持半年后体检发现多项指标异常。建议日常工作强度大、需要频繁加班的人群慎重考虑,可先尝试旁听课程体验强度。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多所院校调整了招生政策。比如对外经贸大学新增"企业推荐信"制度,央财则要求申请人提供近三年的行业分析报告。这些变化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在职博士培养越来越强调产研结合。

经济金融在职博,这几种人别报

经济金融在职博士备考经验分享

1. 为啥要读在职博士?先想清楚

别跟风!经济金融的博士门槛不低,尤其在职状态下,时间、精力都是硬成本。建议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是为了升职加薪,还是真想深耕某个领域?

有没有能长期坚持的研究方向?(比如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结构)

工作单位是否支持?时间能不能协调开?

我身边有人读了一半放弃,多半是因为前期没想透。经济金融的学术研究需要大量数据分析和理论支撑,如果只是“镀金”,性价比可能不如MBA。

2. 备考策略,别贪多,抓重点

在职备考最大的敌人是时间碎片化。建议分三步走,

啃透核心教材,比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金融理论前沿》,重点章节反复看,配合课后题练手。

盯紧政策热点,经济金融离不开现实问题,比如这两年央行数字货币、碳中和金融,多关注权威报告(央行、IMF发布的)。

论文早动手,别等开题再找方向,备考期间就可以梳理自己的工作案例,转化成研究素材。比如你做银行风控,能不能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结合?

3. 时间管理,化整为零

工作日每天挤2小时,周末腾出半天,坚持半年就能拉开差距。几个小技巧,

早晨攻坚,6点起床看1小时书,效率比熬夜高得多。

通勤时间别浪费,听财经类播客(比如“疯投圈”“商业就是这样”),培养学术敏感度。

利用工作资源,如果是金融机构从业者,多和公司研究部门交流,数据、案例可能直接用上。

4. 导师和学校怎么选?

别只看学校排名!经济金融领域,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资源更重要。

主动联系,邮件发简历时,附上你对TA某篇论文的理解,哪怕只是提个问题。

看研究方向匹配度,比如你想做“数字经济”,却选了主攻“国际金融”的导师,后期会很痛苦。

地理位置,在职博士经常要跑学校,尽量选交通方便或线上资源多的院校。

5. 考试技巧,别栽在细节上

英语关,经济类博士英语考翻译和写作居多,平时多练央行报告、外文论文的翻译。

专业课笔试,计算题别轻敌!就算工作中常用模型,手推一遍公式和在学校考试是两码事。

面试雷区,避免说“我想通过读博转行”,导师更希望听到你现有的工作如何支撑研究。

6. 资源推荐,少而精最好

数据库,Wind、CEIC这些太贵,可以用国家统计局、同花顺iFind的免费版。

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上找《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补基础。

同行交流,加几个备考群,但别沉迷聊天,重点是交换资料(比如各校历年真题)。

7. 心态调整,接受“不完美”

在职读博不可能像脱产一样全身心投入。如果某天工作太累没学习,别愧疚,第二天补上就行。经济金融的学问本身就在动态变化,保持持续输入的习惯,比短期突击更有用。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实话,备考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想放弃的瞬间。这时候不妨回头看看自己整理的笔记、写过的提纲,那种“摸着门道”的成就感,就是最好的续命药。

分享到: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电脑版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