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条件

法律在职博士到底值不值?

发布时间:2025-04-10 12:59:31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不少同行问我,"一同事,你说读个法律在职博士有用吗?花那钱值当不?"作为在律所摸爬滚打15年的“上岸人”,今天就跟大伙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

废话不多说,值不值完全看个人情况。我见过花20万读出来当上律所合伙人的,也见过中途放弃白扔十几万的。去年我们团队统计过数据,78%的毕业生认为读博后工作有明显提升,但前提是要选对方向。

三类人最适合读这个,

1. 公检法系统要晋升的(特别35岁以上的)

2. 律所骨干想接大案源的(尤其非诉领域)

3. 高校教师评职称的(现在副高基本都要博士)

学费这块要擦亮眼,不同院校差距大得很。五院四系普遍在18-25万,地方院校12万就能拿下。但注意看上课方式,有的要每月飞北京,交通费都能再读个硕士。去年我徒弟报的某985,周末网课+寒暑假集中面授,比全日制少花5万机票钱。

考试难度比全日制低三成左右,但论文要求一点不打折。去年某政法大学淘汰率23%,基本都是卡在论文上。建议选导师时重点看研究方向,别光挑名气大的。我当年选的导师专攻知识产权,现在接的涉外案子收费能多要30%。

要说最实在的好处,就是人脉资源。我们博士班的同学现在有3个当上高院庭长,5个成了TOP10律所主任。上周刚通过同学牵线接了个跨国并购案,光中介费就够三年学费。

法律在职博士到底值不值?

法律在职博士报考条件有哪些?

一、基础门槛得先过

年龄这块,大部分学校不卡上限,但要求硕士毕业后工作满五年。比如你30岁硕士毕业,35岁左右就能申请。不过个别院校会明确要求“不超过45周岁”,尤其是政法类高校,报名前一定得打电话问清楚招生办。

政治条件是硬杠子。去年有个朋友因为档案里有处分记录,资格审查没通过。所以有单位处分、信用问题的一定要提前处理,该开证明的开证明,别等到材料审核时抓瞎。

二、学历要求有门道

必须得有硕士学位证,单拿毕业证不行。有个特殊情况,同等学力申硕的,如果只有学位证没有学历证,部分985高校也认,但得额外提交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建议提前半年联系导师,有些导师会帮忙推荐发表渠道。

境外学历要留服认证,这个周期长,最好提前8个月准备。去年有人拿着香港的硕士文凭报考,结果认证拖了三个月,差点错过报名。

三、工作经历不是凑数

要求“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满三年”不是随便说说。法院、检察院、律所、企业法务都算,但得开带公章的工作证明。有个取巧的办法,如果中途换过工作,可以把不同单位的工作证明拼起来凑年限,但时间不能断档。

准备材料时最好附上参与过的案件材料或项目报告,哪怕打码处理也行。去年某政法大学刷掉个考生,就因为工作证明只有干巴巴的文字,看不出实际业务能力。

四、推荐信得找对人

两封专家推荐信,千万别随便找熟人应付。有位高校教授透露,他们更看重实务系统领导的推荐。比如你在法院工作,找庭长写比找大学老师更管用。推荐信内容要具体,别说空话,最好举实例说明你的研究能力。

五、考试关怎么过

初试考法理学部门法,别看科目少,出题比硕士考试深得多。去年真题有道题让用法经济学理论分析《民法典》条款,没看过专著的根本答不上来。建议多翻翻报考导师的论文,很多考点就藏在里面。

复试的研究计划书是关键。有个“老江湖”支招,直接引用报考导师的学术观点,但别照搬,要结合实务案例提出新角度。比如导师研究刑法谦抑性,你可以用的热点案件做切入点。

六、费用和时间安排

学费每年3-8万不等,政法类院校普遍在4万左右。注意有些学校要求一次性缴清,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就规定开学前缴齐三年学费。周末上课是常态,但像北大这样的学校每月要集中面授一周,外地考生得协调好工作。

常见问题

Q,非法律硕士能报吗?

A,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可以,但要补修三门核心课,比如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有的学校允许入学后边读边补。

Q,英语要求多高?

A,六级425分以上,或者托福80、雅思6.0。没达标的可以参加校考,但难度接近专八,去年某校英语线划到70分(满分100)。

Q,博士论文方向能改吗?

A,入学半年内要确定方向,之后改动得导师同意。建议备考时就多看导师近五年的研究课题,别等入学才发现方向不合拍。

分享到: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电脑版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