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在职博士上课时间表
发布时间:2025-03-30 12:03:29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2025年读在职博士,到底怎么上课?会不会耽误工作?"作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个事。
先说大实话,现在80%的高校都分三种上课模式。第一种是"周末班",像北师大、人大这些热门院校,基本都是隔周周六日上课。去年我朋友小王报的社科院博士班,每周六早上8点雷打不动开课,跟上班打卡似的。
第二种叫"集中授课制",这个最适合外地学员。比如浙江大学在职博士班,每年寒暑假各集中15天授课。去年疫情期间,他们班有个深圳学员直接住校附近酒店,每天步行5分钟到教室,比本地学生还方便。
第三种是"弹性学习制",这两年新流行的模式。像中国政法大学的在职博士项目,核心课程录播+每月1次线下研讨。我表弟去年用这个方式,把通勤时间都用来刷课程,半年就修完了4门基础课。
重点来了!2025年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要记牢,3月前要确定报考院校(很多学校这时候公布新简章),6-9月是课程调整期(可能新增线上模块),11月后入学的新生要注意——部分院校开始试行"分段学分制",允许3年内自由安排学习进度。
建议做好这三件事,1.提前跟单位打好招呼,特别是需要请假的;2.备好两个电子设备,很多学校现在要求双机位签到;3.重点关注9月份的教学日历更新,去年就有学校临时调整国庆假期后的上课安排。
要是让我推荐,周末班适合本地稳定工作的,集中班适合能调休的,弹性制最适合经常出差的。不过要注意,医学类博士必须完成实验室课时,这个可没法远程凑数。
在职博士必须到校上课吗?
一、看学校规定,差别挺大
国内在职博士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两种,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要求差异明显。
1. 理工科类专业,比如医学、工程类,通常要求定期到校。实验、课题研究需要实地操作,导师也可能要求参与组会。有的学校规定每月集中上课1-2周,其余时间线上沟通。
2. 人文社科类专业,比如管理学、教育学,灵活度更高。部分高校采用“集中授课+线上辅导”模式,比如每学期到校2-3次,每次3-5天,其余时间通过网课完成学习。
3. 特殊项目,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的博士班,课程安排更贴合在职人员需求。比如周末授课或寒暑假集中学习,平时以远程指导为主。
关键点,报名前一定要仔细看招生简章,直接打电话问研究生院或导师,确认具体上课形式。
二、疫情后,灵活上课成趋势
近几年,高校普遍升级了线上教学系统。许多原本要求到校的课程,现在允许在职博士通过直播、录播方式参与。例如,
理论课,基本可以线上完成,课后提交作业或论文;
实操部分,如必须到实验室或田野调查,学校会提前通知时间,方便协调;
论文指导,多数导师接受线上沟通,定期汇报进度即可。
不过,答辩环节通常需要本人到场,部分学校还要求中期考核必须线下进行。
三、到校上课的利与弊
好处,
和导师、同学面对面交流,更容易获得学术资源;
沉浸式学习状态更好,避免在家分心;
部分高校规定,缺勤超过1/3直接取消考试资格。
麻烦处,
异地读书的话,交通、住宿成本高;
频繁请假可能影响工作,尤其体制内单位管理严格的;
家庭负担重的群体(比如有小孩)时间难协调。
四、怎么选适合自己的方式?
1. 优先选本地高校,如果所在城市有招在职博士的院校,到校压力会小很多;
2. 提前和单位沟通,有些国企、事业单位支持员工深造,甚至会调整工作时间;
3. 合理规划进度,如果无法频繁到校,就和导师明确研究计划,尽量用假期完成集中任务;
4. 警惕“全程不到校”的承诺,个别机构宣传““抱过””“不用上课”,这类项目往往学历不被认证,风险极高。
在职博士是否必须到校,取决于学校政策和专业性质。核心原则是平衡好工作、生活和学业,选择前多打听往届学生的真实体验,避免盲目跟风。
下一篇: 合肥这3所大学招在职博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