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要做实验?“上岸人”告诉你真相
发布时间:2025-03-28 12:59:04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老师,我在企业工作五年了,现在想读个在职博士,是不是还要天天泡实验室哈?"这个问题真问到点子上了。作为带过三届在职博士的导师,今天就掰开揉碎给大家讲明白。
废话不多说,分专业!分方向!
理工科(机械、材料、生物等)八成躲不过实验室。去年我带的小王,本身是车企工程师,他的课题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改良,每周必须来实验室做充放电测试。但好在学校开通了"周末实验室预约制",他都是周六过来集中做实验。
经管类就轻松多了。我同事带的MBA博士,有个学生研究社区团购模式,全程做问卷调查加数据分析,电脑就是他的实验室。这类专业更看重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完全不需要碰烧杯试管。
医学类比较特殊。临床方向的博士要跟门诊收集病例,像口腔专业的李医生,他的实验就是统计不同种植体存活率。但要是基础医学方向,比如研究新药研发,那实验室就非去不可了。
给准备报名的朋友三个建议,
1. 选导师时直接问清实验要求
2. 提前协调好单位请假制度
3. 尽量选本地院校,跨省做实验真的会累垮
现在很多学校推出"校企联合培养",像某985高校和华为合作的通信工程项目,学生可以直接在企业研发中心完成实验部分,这倒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学姐提醒大家,别被"在职"两个字误导。虽然不用全日制上课,但该做的科研一点不会少。上周刚有个学生因为实验数据不达标延毕,所以报考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专业要求。
在职博士需要全日制上课吗?
很多人一听到“博士”两个字,下意识觉得必须天天泡在实验室或者教室。特别是上班族想深造时,最纠结的就是,在职博士到底要不要每天到校上课?会不会影响正常工作?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这个话题,把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次说清。
一、政策放开后,上课方式灵活多了
教育部早在2020年就明确要求高校不得将“全日制学习”作为招收非全日制学生的限制条件。也就是说,在职博士不需要像全日制学生那样每天到校。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三种上课模式,
1. 周末集中授课,每月选1-2个周末全天上课
2. 寒暑假集训,利用长假集中完成理论课程
3. 线上+线下混合,平时看网课,重要节点到校交流
比如北京某985高校的经济学博士项目,核心课程都安排在周五晚上加双休日,外地学员还能通过直播同步学习。上海某高校的工程博士项目更直接——重要实验和论文指导全程线上完成,学员每年只需到校参加两次学术论坛。
二、不同学校要求差异大
虽然政策允许灵活授课,但具体执行要看学校规定,
理工科博士,部分涉及实验的学科(比如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会要求阶段性驻校,某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专业就规定每学期要有15天在校做风洞实验
人文社科博士,上课时间更自由,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学博士项目甚至允许学员自主选择每学期听课时间
医学类博士,临床方向的必须完成指定时长的医院轮转,但可以和原工作单位协商排班
建议直接咨询目标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很多学校官网上查不到的细节,招生老师那里都能问到具体安排。比如去年有位朋友报读金融学博士,提前问清了所有必修课都在周末,这才放心交了报名表。
三、时间规划有窍门
见过太多人因为没安排好时间导致延期毕业。这里分享三个实用经验,
1. 选课有技巧
别一上来就选满学分,先修1-2门课试试水。有位在国企工作的学员第一学期同时修《高级计量经济学》和《博弈论》,结果工作项目撞上期中考试,差点两头顾不上。
2. 善用碎片时间
地铁上改论文、午休时查文献都是常规操作。有个师姐更绝——她把专业书籍转成音频,每天开车上下班听两小时,三年下来比别人多读完二十多本专著。
3. 提前和单位沟通
不少单位支持员工深造,有的甚至给学术假。认识的一位工程师读机械工程博士时,公司特批他每周五下午提前两小时下班去听课,条件是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公司项目里。
四、这些坑千万别踩
盲目相信“不用上课”的宣传,再灵活的项目也有最低课时要求,某机构吹嘘的“全程自学”博士项目,对了学员连答辩资格都没拿到
忽视导师见面频率,有位学员选了位学术大牛当导师,结果大牛常年在外交流,论文指导全靠邮件往来,进度比同届慢了整整一年
低估毕业难度,别看上课时间灵活,该发的核心期刊一篇不能少。某高校规定管理学博士至少要发2篇CSSCI,比全日制学生还多1篇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在职博士需要全日制上课吗?答案很明确——不需要每天到校,但要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关键是根据自身情况选对项目,既要保证工作不受影响,又要确保达到学术要求。现在很多高校的招生简章都会注明授课方式,报名前务必仔细研读,有不清楚的直接打招生办电话问。
上一篇: 2025在职博士报名,别错过这俩月!
下一篇: 在职博士师生往来,这些坑千万别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