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条件

广中医非全博士学费避坑攻略

发布时间:2025-03-24 15:34:30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最近有老同学问我,"听说广中医的非全博士能边工作边读书,费用会不会很夸张?"作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报考那些事。

先说大伙最关心的学费。2024年的标准是每年2.8万,三年下来8.4万,比某些MBA项目还便宜。但要注意住宿费得自理,每月还得来校集中上课7-10天,这期间的交通食宿要预留每年1万左右预算。

报考条件这块有三大硬指标,①硕士毕业满2年(在职工作证明要盖公章);②要有中医药相关领域工作经历;③英语得过六级或考过WSK。去年我同事就卡在英语上,临时考了托业才赶上报名。

材料准备要提前3个月动手。除了常规的身份证、学历证,重点要准备,①两份专家推荐信(必须有一份是博导写的);②科研计划书(别写太学术,重点说实际应用);③近三年工作成果证明(课题、专利、案例都行)。

别忘了今年新变化,新增现场实操考核,要辨识20种中药材。建议提前去清平市场认药材,去年考试就出现了冷门的广地龙和化橘红。

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Q,能跨专业报考吗?

A,护理、公卫等医学相关专业可以,纯理工科不建议

Q,上课时间怎么安排?

A,每月集中授课1次,寒暑假各加1周实验课

Q,论文要求高吗?

A,核心期刊发1篇即可,但必须结合临床案例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用建议,找导师别光看职称,要选带过在职生的导师。我导之前带过6个在职博士,清楚我们工作忙,开题报告都安排在周末讨论。

广中医非全博士学费避坑指南

非全博士导师选择三大禁忌

非全博士导师选择三大禁忌,“懂行的人”用血泪换的教训

对于非全日制博士生来说,选导师这事儿,可比选对象还讲究。选对了,论文顺利毕业、工作家庭两不误;选错了,轻则天天熬夜爆肝,重则延毕崩溃。今天咱就掏心窝子聊聊,那些““懂行的人””踩过的坑,手把手教你绕开三大雷区。

一、只看头衔名气,不看实际“带娃能力”

很多人一上来就盯着“长江学者”“院士团队”这些金光闪闪的头衔,觉得跟着大牛导师肯定稳了。但现实很骨感——大牛导师往往行政事务多、学术会议满,根本没时间亲自带你。

举个例子,某高校理工科的非全博士一同事,当初挤破头进了院士团队,结果一年见导师的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开题报告拖了半年没人审,对了只能靠同门师兄“江湖救急”。所以哈,选导师不能光看“牌子”,得看实际“带娃”能力,

1. 优先选中青年导师,40-50岁的教授往往处于学术黄金期,有冲劲、有时间,甚至愿意手把手改论文;

2. 提前打听“档期”,直接问导师门下现有多少学生,每年能保证几次面对面指导;

3. 警惕“挂名导师”,有些大牛只负责招生,实际带教的是团队里的青椒老师,这种情况一定提前问清分工。

二、不聊研究方向,盲目“凑合过日子”

非全博士大多有本职工作,研究方向如果和导师的领域差太远,轻则论文写不下去,重则直接被导师“放养”。有个金融行业的在职博士,选了位做理论物理的导师,结果开题时才发现,自己想的“金融模型优化”和导师的“量子力学计算”完全是两条平行线,说一千,道一万硬着头皮换题,白白浪费一年。

避坑攻略

直接摊牌聊兴趣,初次见面就问导师,“您最近关注哪些课题?我目前的工作方向是XX,您觉得有结合点吗?”

看近三年论文,翻导师最近发的文章,如果全是纯理论而你偏实践,赶紧撤;

蹭组会试试水,申请参加一次课题组例会,看看大家讨论的内容你能不能跟上。

三、不问性格脾气,强扭的瓜硬啃

导师的性格直接决定你这几年的生存质量。比如,

放羊型导师,平时不闻不问,答辩前突然要求大改;

控制型导师,每周必须到校打卡,半夜12点还@你改PPT;

较真型导师,数据小数点后四位必须精确,参考文献格式错一个标点都得重来。

有位在职宝妈选了位“拼命三郎”型导师,结果导师要求她和全日制学生一样每天泡实验室,对了只能辞职带娃读博,压力大到暴瘦十几斤。所以,选导师前一定要“摸底”,

1. 问师兄师姐,“老师平时盯进度紧吗?节假日会临时派活吗?”

2. 观察沟通方式,发邮件问问题时,导师是耐心解答,还是只回“自己查文献”?

3. 明确底线,我就直接说清自己每周能投入多少时间,避免后期互相埋怨。

非全博士选导师就像找合伙人,既要资源匹配,更要性格合拍。记住这三大禁忌,避开前人踩过的雷,你的读博之路至少能轻松一半!

分享到: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电脑版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