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博士值不值?先听大实话
发布时间:2025-03-11 16:35:21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私信:"现在读个非全博士到底有没有用?单位认不认?"今天咱们就唠点掏心窝子的话。先说个真事儿:去年我邻居家闺女,30岁高校辅导员,咬牙考了某985教育学非全博士,现在评职称直接跳过排队,每月工资多拿2800。
先看现状:教育部去年统计显示,非全博士录取人数比三年前涨了47%。但别急着跟风,这三类人真不适合:
1. 指望靠文凭直接升职的(现在单位更看实际成果)
2. 工作忙到天天加班的(根本写不完论文)
3. 经济压力大的(最便宜的专业每年也得2万+)
重点来了!适合报考的两种人:
① 体制内需要学历镀金的(教师/医生/公务员)——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读了医学博士,现在带科研团队
② 企业技术岗要提升专业度的(比如工程师)——有个芯片行业的朋友,读博期间直接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报考避坑攻略:
1. 查清导师是否带非全(有的博导名下根本没非全名额)
2. 问清毕业要求(某重点大学要求非全博士必须发2篇SCI)
3. 周末上课还是集中授课(异地考生选错类型能累哭)
特别注意!今年新规定:7所院校的非全博士不再提供宿舍,北京某高校周边租房每月要多花4000+。还有5所985明确要求必须有省部级奖项才能申请。
说句大实话:非全博士的含金量=院校实力×个人努力。去年认识个双非院校毕业的博士,人家在读期间搞了3个专利,现在自己开公司。反过来,某top2混日子的,延毕两年还没拿到证。
<结尾>
要是看完这些你还想读,那咱们下回聊聊《非全日制博士导师最讨厌哪类学生?》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
<正文结束>
非全日制博士导师最讨厌哪类学生?
非全日制博士群体大多是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时间紧、任务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和全日制学生不太一样。不少导师带过非全日制学生后,私下里会吐槽“带这类学生太心累”。今天咱们就聊聊,非全日制博士导师最反感的几类学生,看看你中枪了没?
一、把导师当“客服”的学生
有些学生觉得交了学费,导师就得随叫随到。半夜十二点发消息问论文格式,周末催着导师改报告,甚至要求导师帮忙处理工作上的事。导师不是24小时在线客服,尤其是非全日制学生本身时间分散,导师更希望学生提前规划好问题,集中在固定时间沟通。那种“小事连环call,大事不思考”的学生,导师见了都头疼。
二、永远在“等通知”的学生
导师最怕听到学生说:“老师,接下来我该干啥?”非全日制博士强调自主性,导师给个方向,学生得自己查文献、做实验、写框架。可有些学生习惯了职场里的“领导派活”,自己不查资料不思考,连论文方向都要导师手把手教。导师带学生是“指路”不是“喂饭”,总等着被安排的学生,导师会觉得“带不动”。
三、借口比行动多的学生
“最近工作太忙”“家里孩子生病”“单位临时出差”……非全日制学生确实会遇到突发情况,导师一般也能理解。但有的学生把“忙”当万能挡箭牌,一学期拖进度,开题报告写半年,组会次次请假。导师不讨厌“慢”,但反感“懒”。时间管理差还理直气壮的学生,导师只会觉得你不重视学业。
四、把导师当“工具人”的学生
有的学生目的性太强,只想蹭导师的资源:求推荐人脉、求挂名项目、求帮忙发论文,但对学术本身敷衍了事。开组会时一问三不知,微信上却总打听“能不能介绍某专家”“有没有合作机会”。导师愿意提供资源,但前提是学生踏实做学问。功利心写在脸上的学生,导师只会避而远之。
五、死要面子不沟通的学生
非全日制博士遇到问题很正常,但有些人宁可自己硬扛也不找导师。比如实验数据出问题,自己偷偷改参数;问卷设计有漏洞,硬着头皮往下做。等到导师发现时,已经浪费了几个月时间。学术容不得“糊弄”,导师更希望学生遇到困难及时求助,而不是为了面子藏着掖着。
六、把“在职”当“划水”的学生
个别学生读非全日制博士只为镀金,平时不读书不调研,论文全靠东拼西凑,答辩前求导师“放水”。导师最怕这种把学术当儿戏的态度——你可以水平有限,但不能态度敷衍。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学术不端嫌疑,导师甚至会主动劝退,毕竟谁也不想砸了自己招牌。
非全日制博士想顺利毕业,关键就三点:主动沟通、高效执行、尊重导师的时间。导师不怕学生基础差,就怕学生不认真;不怕问题多,就怕不沟通。说白了,读博就像和导师组队打游戏,你坑可以练技术,但挂机送人头就没人愿意带你上分了。
上一篇: 昆医在职博士,值不值得读?
下一篇: 南医大在职博士选专业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