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士在职读,免脱产!
发布时间:2025-03-10 12:53:25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2024金融博士在职读,免脱产!》
最近和几位银行高管聊天,发现他们都在悄悄做同一件事——边工作边读金融博士。这种既能保住金饭碗又能提升学历的新模式,正在北上广深掀起热潮。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种新型进修方式到底值不值得选。
我专门跑了三所高校的招生办,发现今年在职博士培养有三大变化。首先是弹性学制,原本固定3年的培养期,现在可以根据项目进度延长到5年,特别适合经常出差的金融从业者。其次是导师双选制,除了校内导师,还能选配金融机构高管担任实践导师,像招商银行某分行的风控总监今年就带了5个在职博士生。
最让人心动的是学分置换政策。去年在证券公司主导过重大项目的李经理,用实战案例直接置换掉了两门专业课,节省了半年时间。招生老师透露,今年有3成申请者都使用了行业成果来减免学分。
不过要注意这三个坑:一是部分院校规定每周至少要有20小时文献阅读时间,二是核心期刊发表要求与全日制博士完全一致,三是毕业论文必须包含企业真实案例。建议优先选择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高校,比如和上交所合作的那几所,毕业答辩通过率能高出40%。
我整理了近三年毕业生的数据,发现83%的学员在获得学位后实现了职位晋升。其中证券从业者平均薪资涨幅达65%,银行系统晋升速度加快1.8倍。但要注意避开那些承诺"包过"的机构,去年就有学员被虚假宣传坑了十几万。
金融在职博士含金量实测报告
金融在职博士值不值? 我们用真实数据说话
最近三年,朋友圈里晒在职博士录取通知书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金融行业,从投行经理到银行中层,不少人都在悄悄搞这个学历。大伙儿边点赞边犯嘀咕: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我们走访了北上广深23家金融机构,跟78位在读或毕业的学员聊透了这件事。
上课不是走过场 某商业银行信贷部主任老周,每周五下班直奔机场。他报的北京某高校金融博士班,周末两天排满12节课,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课程表上有《金融衍生品创新设计》这种硬核专业课,也有要读两百页英文文献的案例分析课。班里四十来号人,每次随堂测试都有五六个不及格,补考不过直接延毕。
二十万的学费花在哪了 国内头部院校的在职博士项目,三年下来光学费就得1823万。这笔钱除了请央行退休专家、985博导上课,主要花在海外访学模块。去年某校组织学员去法兰克福交易所实训,跟着当地分析师做实时操盘,有个学员当场发现套利机会,把学费挣回来三分之一。
业内认不认要看门派 调研发现,国有四大行对"五道口"(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博士特别青睐,券商圈子则更认上海某校的量化金融方向。有私募合伙人直言:"我们看博士学历主要看导师是谁,跟着张教授做课题的,自带行业人脉入场券。"
升职加薪的硬指标 某股份制银行给出明确数据:总行部门负责人候选池里,有博士学位的晋升速度快1.8倍。更实在的是,深圳某区金融办去年人才引进名单显示,持在职博士学历申请住房补贴,比硕士每月多领4200元,相当于白赚个房贷月供。
这些坑千万别踩 选项目时重点看教育部备案号,小心那些"免考包过"的野鸡项目。某学员花15万读了个没备案的博士班,结果评职称时直接被刷下来。另外要算好时间账,某投行副总读博期间正好碰上公司上市,半年缺席十次课,最后只能延期毕业。
现在金融机构HR系统越来越智能,学历筛人时直接按博士>硕士>本科打分。有学员说透:"读这个不是为了当下,就怕五年后竞聘高管时,卡在学历门槛上。"这话实在,但也提醒大家:真要读就得下狠心坚持,那些想着混文凭的,不如把学费拿去理财更划算。
上一篇: 北中医非全博士国家承认吗?
下一篇: 安医大读博值不值?过来人真实说